top of page

【公民風電系列2】台灣公民風電現況及挑戰(上)

Updated: Apr 11

Writer: Bin HU, Lynn HSIAO, Vivian CHUANG

Social Media Team: Sherry CHEN


上一篇我們一同了解公民風電的發展形式,而台灣擁有豐富的風力資源,為何遲遲未能發展出成功的案例?接著就讓我們一同探討台灣風電的發展現況和挑戰。


你是否想過「風力發電機」、「環境」以及「民生」三個層面能夠共存嗎?


這個課題在台灣是非常值得探討,現今台灣面臨了電力供需失衡的狀態,再加上石化能源資源不足,這種情況下我們該如何取得電力保持工業及民生用電的安全?


在永續及淨零碳排的壓力下,目前台灣政府採取天然氣發電作為主力取代高碳排的燃煤發電,並佈局提升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然而再生能源部分,要考慮到太陽能發電還有鴨子曲線效應[1]僅白天發電的問題,且地狹人稠的台灣光靠太陽能發電仍無法補足逐年上升的用電量,因此風力發電會是一個可以並行、相輔相成的選擇。


圖一、鴨子曲線效應(太陽下山後傍晚用電尖峰就需要其他發電機組來補足)

資料來源:台電月刊


為什麼台灣要發展風電?


根據國際離岸風電工程顧問機構4C Offshore統計,台灣位屬全球前二十大優良的風場環境,而這是台灣應該把握的資源。風力發電有許多優勢:如穩定的發電可以彌補晝夜太陽能發電不足的時段,且風力發電裝置佔地面積小,再加上單位發電容量較高,在適當的位置安裝就可以捕捉風能轉換成電能。


以現行已裝設的陸域風機裝置容量來說,一支2MW的風力發電機,並假定一年平均能夠發電時數有2,500小時,因此一年就能產出大約5百萬度電。以一般家戶年平均用電3,732度為例,相當於一支風機的年發電能夠提供1,340戶的年用電。更不用說風力發電機的佔地面積僅僅只需要625平方公尺,如今陸域風機單位裝置容量提升到4.2MW,離岸風機更能夠高達10MW,是現行的2~5倍。


圖二、台灣在全球風速排行


雖然台灣有如此優良的先天因素,以及風力發電機穩定且高效率的發電,但背後還是有需要正視的問題,例如風場鄰近居民常反應的低頻噪音、眩影,以及環境爭議,譬如可能影響鳥類飛行、近岸海域的海洋生態等等。如此種種都是目前風機廠商、開發商、政府主管機關、當地居民以及環保團體等利害關係人互相拉扯的燙手山芋。


但台灣缺電問題在即,我們是否能找到一個再生能源、居住權益與環境議題的平衡點呢?下一篇我們將深入了解陸域風電開發的條件及其面對的關鍵議題。




[1] 鴨子曲線效應:鴨子曲線(duck curve)是在有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商業發電中,一天實際負載(actual load)及淨負載(net load)之間的落差。若當地架設了許多太陽能發電設備,在日落後,需要其他發電方式提供的供電量會快速上昇,約在傍晚中間到達最高峰,因此實際負載曲線和可調度電源提供的負載曲線之間出現鴨子的輪廓。(引用來源:維基百科)

bottom of page